近年来,泰兴市委编办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目标,立足部门职能,围绕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着力优化完善保障机制,盘活用好编制资源,助力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找准突破口,在健全体制机制上精准发力。一是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规范设置党组织领导职数,积极向上请示汇报,为江苏省黄桥中学等学校核定了党组织领导职数。协同教育部门对设立党委、党总支的学校实行书记、校长分设,明确书记和校长的职责分工,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二是深化集团化办学。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统筹使用编制资源,推动优质师资重组,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赋予教育部门更大用编用人自主权,由各教育集团总校根据整个集团需求统筹申请各学科教师空编使用计划,再根据各成员校实际需求进行分配。原有教师在集团内部统筹调配,不断优化各成员校教师结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内部“循环”,有效解决优秀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推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教师招聘编制保障方式,大力推动校园招聘,明确校园招聘比例不低于总数的50%,并派员参加,协助开展政策宣传,增强校园招聘影响力,先后从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招聘300余名优秀毕业生。用好人才新政“双十条”,借鉴党政青年人才选聘工作经验,探索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选聘模式,近三年来下达专业型青年人才(教育专项)编制使用计划60余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锚定发力点,在强化编制保障上落实有力。一是不断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根据全市未来5到10年人口出生率和城镇化趋势,协同教育部门不断优化全市中小学布局,根据生源变化情况,持续优化中小学及幼儿园设置,推进乡镇中小学撤点并校,共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7所、整合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整合教师200余名,解决乡镇学校生源萎缩、教师资源使用效益不高问题。根据城镇化进程,新设立公办幼儿园10所、小学6所、初中5所,缓解城区学前教育学位供给紧缺现状和部分重点学校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满足附近居民子女就近入学、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二是注重源头把控谋划编制。主动对接教育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及时了解掌握教育用地规划、新扩建学校项目建设、新增学位供给等情况,提前介入、提早谋划,根据学校项目进度,依据生源数量和招生计划等提前拟订新建学校机构设置和编制保障方案,先后为襟江小学教育集团沐华分校、香榭湖第二幼儿园等新建学校提前批设机构,储备教师,变被动审批为主动保障,为提前研判、全面统筹、逐年按需调整编制创造条件。三是科学下达教师编制使用计划。根据“退一补一”原则,精确统计每年教育系统退休、死亡、辞职、调出等教师减员情况,摸清教师年龄结构及学科需求,科学下达基层学校教师招聘计划及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需求计划,确保编制资源的精准供给和可持续发展。
三、盯紧创新力,在提升使用效益上注入活力。一是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根据学校生源变化,及时动态调整部分学校编制数,充分发挥编制资源效益。收回沉淀在各学校的255名编制,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破解“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难题,其中154名用于新组建学校,为充实全市公办学校高层次急需紧缺学科人才和新组建学校储备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配合教育部门推动教育集团内部及跨学段教师交流,实现集团内教师资源深度融合,推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同步发展。打破学段、校际、区域、城乡壁垒,推行一般学科顶岗交流、紧缺学科走教交流等方式推动教师交流轮岗,完成城乡交流213人次,破解教师结构性、区域性短缺问题。进一步规范教师调动程序,科学研究确定年度教师调动人数,择优调进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充实我市教师队伍。三是确保教职工编制“专编专用”。严格遵循教职工编制“专编专用”,坚持教师编制用于教学一线,加快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保障,压缩减少非教学人员占编比例,督促相关学校及时办理退休、死亡、调出教师的销编手续。同时,扎实开展教职工编制使用效益评估,确保教师编制用在“刀刃”、用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