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阴区委编办持续聚焦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以务实举措、实际行动,扎实有效推动各项改革在基层落细落实,为基层治理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一是严格属地管理,明确具体责任。结合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清单+机制”向深处走、朝实处干,淮阴区委编办先后分两批次编制公布《淮阴区“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主要涉及区应急局、区住建局、区市管局、消防救援大队等26个区级部门、13个镇街,共计110项事项,涵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个领域,明确将清单作为区级部门与镇街履职、监管和问责责任界定的重要依据,严禁以部门、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机构等名义擅自将已明确由职能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交由镇街办理,杜绝部门以“属地管理”为名随意给基层甩包袱、压担子,切实为基层“瘦身”“减压”。同时,严格执行《淮安市镇(街道)职责准入管理办法(试行)》,按要求编制公布淮阴区镇(街道)133项权力事项清单,牵头编制13个镇(街道)职能机构岗位分工表,逐项确定镇街具体责任人与对应的区级部门,有效解决镇街“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等问题,全面立体勾勒出镇街职能体系建设的“施工图”。另外,借助编制《淮阴区级部门职责边界清单(2023年版)》,对涉及镇(街道)、村(居)的事项一并进行明确,防止区级部门和基层发生推诿扯皮。
二是加大资源倾斜,充实基层力量。采取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的方式,打破镇街行政和事业一般岗位限制,在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内,综合考虑镇街大小、服务人口、工作实际需求等因素,通过减上补下、上下衔接、左右统筹,为镇街平均配备或核定40名行政编制、57名事业编制、27名编外用工员额。加大人员招录计划向基层倾斜力度,近年来累计为13个镇街核定用编计划140名。借助基层“三整合”改革,积极推动编制资源下沉,将区会计管理服务中心、区畜牧兽医站等200多名编制下沉至镇街。根据主城区街道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将区城管局6名正式人员、148名辅助人员至王家营街道和长江路街道,同步下沉执法装备及资金,做到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另外,为加强镇街道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能力建设,在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局挂牌设置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局,明确镇街配备在编监管执法人员、消防救援部门和公安派出所派驻人员的数量,增加王家营街道和长江路街道的综合行政执法局各2名编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力量。
三是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治理质效。坚持执法规范化,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城市管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执法业务培训,对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执法主体资格、行政执法职权等有关事项进行政策解读,为基层规范有序推进改革明确目标任务,提供政策依据,提升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确保“能执法、会执法、执好法”。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及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要求,配齐各类执法硬件设施,有效提高综合执法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安全性。积极发挥基层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召开基层综合执法联席会议,会同城管、司法、住建、人社、民宗等部门和13个镇街共同梳理阶段性任务,部署基层审批、监管、执法力量整合工作任务,研究解决当前基层综合执法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确保基层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矛盾得到及时化解。